-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newsclass where bclassid= and showclass=0 order by myorder,classid asc
目前污泥處理與處置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難題
我國在污水處理能力快速提高的同時,配套的污泥處置設施卻沒有跟上。目前我國年產生含水量80%的污泥為2500萬噸左右,在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中,有污泥穩定處理設施的不到四分之一。
在日前舉行的第八屆水處理行業熱點技術論壇上,住建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城鎮水務技術辦公室主任孔祥娟披露的一組數據頗為觸目驚心:根據住建部全國污水處理信息系統的統計,我國年產生含水80%的污泥約2500萬噸,其中51.9%的處置方式是填埋。
“這51.9%能否達到國家規定的衛生填埋標準,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事實上,大部分污泥被隨意外運,簡單填埋和堆放,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置。”孔祥娟憂心忡忡地說。
“十一五”期間,在政府引導下我國污水處理能力已得到快速發展,但配套的污泥處置設施卻沒有跟上。如今,這2500萬噸污泥的出路,已成為我國污水處理乃至環境保護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嚴峻現實
“十一五”期間,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將其作為推進節能減排、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手段。為此,國家編制了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專項規劃,完善了相關優惠政策,并不斷加大投資力度。
這些努力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據國家發展改革委2011年3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增加6500萬噸/日,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由51.95%提高到75.25%。
住建部的統計也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共3340座,設計污水處理能力為142億立方米/天。
但我國在污水處理能力快速提高的同時,配套的污泥處置設施卻沒有跟上。目前我國年產生含水80%的污泥為2500萬噸左右,而相關資料顯示,在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中,有污泥穩定處理設施的不到四分之一。
因此,污泥的出路已成為必須面對的新問題。據孔祥娟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這2500萬噸的污泥,有一半以上采取的是填埋的方式,堆肥和焚燒只占14.2%和14.8%。
“"十一五"期間我國完成了900萬噸COD(化學需氧量)總的控制。然而,如果擅自堆放污泥,使得污染又回到環境中去,必然會對我國節能環保事業的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資源化利用是趨勢
每年2500萬噸的污泥,該如何處理和處置?
戴曉虎介紹,從國際經驗來看,污泥處理處置主要遵循穩定化、減量化和無害化幾個原則。
所謂穩定化,即把污泥中容易發臭,以及可能向地下滲透造成水環境二次污染的東西去掉,以實現對污泥的穩定化處理。減量化則是指將污泥中的水分去掉,以及通過好氧、厭氧等手段,把污泥當中的有機物去掉。
無害化也是污泥處理處置的重點。“應該確保污泥的處理處置不能對環境造成危害。比如那些重金屬元素,不能再回到環境中去。”戴曉虎說。
不過,如果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善加利用,污泥也可以產生不小的價值。事實上,污泥的資源化利用已成為國際上的研究熱點,并被納入到了城市礦產的范疇之內。
那么,污泥中究竟蘊涵著哪些價值?
首先是有機物的回收,比如污泥中的磷。據戴曉虎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歐盟就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投入,現在正等待磷的價格上升到合理的價位。德國則把污泥堆放到閑置的礦井內,等到需要磷的時候,再把污泥拿出來作二次處理。
“我相信,等磷的價格到了一定的價位,國家會從戰略上有所考量,磷的回收也會成為污泥資源化利用的一個選擇。”戴曉虎說。
污泥資源化利用的另一重要方向是生產沼氣。不過,污泥中有機物含量并不高,因此目前國際上更多采取的是高效聯合厭氧發酵的方法,即把污泥和超級市場、菜市場產生的有機質一起進行處理。
在戴曉虎看來,這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選擇。一方面有利于污泥的處理,另一方面,污泥的酸堿度較高,在餐廚垃圾和有機質的厭氧消化過程中,如果有污泥作為介質,效率會更高,運行也更為穩定。
比如德國法蘭克福工業園區的厭氧消化項目,污泥投加量是70%,其他有機質是30%,雖然污泥對于產氣率的貢獻只有30%,但在其中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戴曉虎研究團隊所做的小試和中試的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污泥處理采用BOT(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運行模式的話,這一處理方式會有更好的前景。”戴曉虎說。
國內正積極探索
對于污泥的處理處置,國內也在進行積極的探索。2011年12月,住建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文,公布了“第一批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示范項目”,其中大連夏家河污泥厭氧消化項目、長春市污水處理廠污泥好氧發酵項目(注:此項目由中科博聯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成套技術、設備和安裝調試服務)等7個項目通過專家評審,被列入第一批示范項目,經過一段時間的穩定運行,這些項目已經在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和運營模式上取得了一些新的探索。
以大連夏家河污泥厭氧消化項目為例。據孔祥娟介紹,該項目承擔了該市主城區10個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任務,日處理濕污泥350噸左右。污泥厭氧消化過程中產生的生物氣,經過凈化提純后進入城市的燃氣管道,可滿足2萬戶用戶的使用,發酵液則用于施肥。同時,該項目的節能減排效果非常顯著,年減排二氧化碳3萬噸。
孔祥娟表示,將在今年組織對第一批示范工程的驗收,后續還將與發展改革委聯合組織第二批示范工程的申報和評審工作。“希望通過示范工程的推進,為整個污泥處理處置行業做技術引領的工作。”孔祥娟說。
而對于當前污泥處理處置存在的問題,國家也提高了重視程度。根據2012年5月國務院公布的《“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十二五”期間,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的污泥處理處置的無害化率要達到80%,其他城市達到70%,縣城、重點鎮要達到30%,而整體處理處置的規模要達到518萬噸。
在許多與會者看來,污泥處理處置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會。戴曉虎表示,目前污泥處理處置在世界范圍內還是個難題。而從發展角度看,污泥處理處置將帶動納米材料、生物技術和裝備制造的發展。
“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加大研發力度,通過污泥處理處置引領未來科技的發展。”戴曉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