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評市場或將迎來重大改革。昨日,一位環保業內人士透露,環保部日前正式對民間環保組織提出的《關于推進環評機構實行合伙制的建議》進行了回復,明確表示對來信人所提建議在后續改革中會予以考慮研究。如果這項改革真正開始推進,對于我國的環評市場來說,將是繼機構脫鉤環保部門后的又一次重大洗牌性質的改革。
自去年起,就有多家環保組織提出,在環保部力推環評機構與環保部門脫鉤后,現有環評機構多為公司制普通企業,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機構,都或多或少存在出租資質證書、工程師掛靠等問題,而且環評機構作出的評價也屢屢被委托方利益所左右,有關部門的約束力較低,由此,業界有關推進環評機構合伙制改革的呼聲逐漸強烈。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副教授馮嘉告訴記者,目前,合伙制多見于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將這一制度引進環評機構,一方面,可以讓資深環評師有機會成為機構的合伙人,得到更高的薪酬和肯定,作為一種新的激勵機制來調動環評師的積極性,但另一方面,也將環評機構和環評師的法律責任連在了一起。
“成為合伙人之后,環評師不僅要嚴于律己,還要監督本機構內的其他環評師是否出現了違法違規的行為,一旦坐實,合伙人就可能要承擔連帶責任。因此,將合伙制引進環評機構,可以加強環評師的法律責任,從機構內部形成更為強大的制約機制,有助于削減環評市場原本存在的不法行為,幫助行業健康發展”。
據了解,以前我國環評機構多有環保部門背景,主要工作是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和評估,如果該項目對環境影響惡劣,將無法開工建設。但正是由于環評結果對開發商具有一定影響力,導致環評機構中出現了不當利益輸送等情況。
為此,環保部在去年3月正式印發《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工作方案》,希望能消除環評機構的環保部門背景,從體制機制上解決行業壟斷問題,切斷尋租空間和利益輸送渠道。目前,環保部原本直屬單位8家環評機構已經全部完成脫鉤,地方環保系統已有140家環評機構完成脫鉤,但是一些處于灰色地帶的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由此引發了業界引進合伙制的討論。
不過馮嘉也指出,合伙制并非萬金油,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他表示,合伙人要承擔的法律責任較大,不僅要對機構和員工行為承擔連帶責任,還要對公司的經營行為負責,這會加大環評師的風險,也可能會在客觀上減少環評師花在專業測評上的精力。此外,合伙制本身具有管理分散、穩定性不高等隱患,如果過多合伙人退伙,也將對企業經營產生影響。
“盡管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的合伙制相對較為成熟,但環評機構對合伙制來說仍是全新的領域,具有許多未知的挑戰,是否引進這一制度,還需要有關部門更為細致的研究與考量”。馮嘉說。(肖瑋、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