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不治泥,等于白治理。
近幾年,“北排污泥”、“南京江心洲污泥偷排”等事件的連續曝光讓污泥處置逐漸提上了議事日程。
而記者近日從首屆污泥高峰論壇上了解到,國內污泥生產量不僅仍然是一個迷,在“十二五”即將過半的當下,污泥處置規模卻僅完成不到目標的一半,無害化處置的比例也僅為四分之一。
“壓力非常大,任務完成非常有難度。”一名住建部官員如是說。
污染數字未知
一名日本污泥脫水設備商對記者表示,近兩年來國內咨詢其業務的客戶變得多起來,企業往往迫于一些新建設施環評的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害怕罰款,因而購入污泥處置設備。“盡管有些企業仍然存在僥幸心理,一些小廠還偷排污泥,但隨著時間推移,污泥處置將會變成一個不可逃避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都會怕被罰。”
在不少企業期待這一市場漸起的同時,污泥行業自身卻有幾道坎要過。
“很遺憾,也很抱歉,污泥的產生量,至今這個數字對我們來說也很困擾。”近日,住建部一名官員在參加首屆污泥高峰論壇時如是表達:盡管從污水處理量折算出了3000萬噸的污泥產生量,但以全國目前3600多座污水處理廠各家上報的信息統計,污泥的產生數量仍是一個不確定的數字。
污泥產生量并不清晰的同時,污泥處置量的數字也不理想。
此前國務院批復的“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中要求,新增城鎮污泥年處理處置規模約500萬噸干泥(約合2500萬噸濕污泥),為此將投入347億元用于污泥處理處置。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水務處處長曹燕進表示,根據去年年底對全國規劃執行情況進行的摸底,時間過半,但污泥的處置進度卻未過半。“目標要新增500萬噸干污泥處置規模,但目前為止,初步統計只完成了225萬噸干污泥處置規模,不到50%,還有兩年的建設任務,而今年半年快過去了,壓力非常大,任務完成非常有難度。”
不僅處置量進展緩慢,“無害化”的目標更是相去甚遠,變成有機肥料、建材和工程回填土的污泥少之又少。
上述規劃的要求是,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要達到70%,其中36個大中城市達到80%,縣城、建制鎮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30%。
但實際上,住建部給出的最新數據是,目前全國年累計處理城鎮污水445億立方米、含水率80%的污泥超過3000萬噸,而在這中間,采取填埋方式的占32.7%、焚燒占9.3%、制肥9%、建材4.7%、其他44.3%。“建材、焚燒、制肥無害化處置的僅占1/4。”曹燕進說。“實際狀況和‘十二五’規劃要求差得很遠,大部分填埋是簡易填埋,污染隱患大,非法傾倒時有發生。”環保部固體廢物和化學品管理中心臧文超表示,涉及到污泥處置的各方重視都不夠,重水輕泥、設施建設滯后、處置途徑不多、資金投入不多、管理監管不到位,這些都是污泥處置的問題。
收費機制亟待建立
廣西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市建設處處長楊建勞在談到污泥處置時表示,事權和財權不一致是地方相關設施建設滯后的關鍵原因。
“廣西已經出臺了污水處理費每噸征收五分錢的政策,但在實際過程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市縣在執行,絕大部分是沒有執行的。”他認為,從地方政府來說,要推進這項工作,必須明確政府之間的責任。“事權是從上往下的,而財權的話,廣西是區管縣、鄉財縣管——要建一個污水污泥設施,鄉鎮一級不管建,沒有錢,責任就到縣上去了,而縣上則是區管縣,所以要做這件事,就得跟區上要錢。”
楊建勞表示,目前廣西的89個市縣,三分之一地區財政盈余,三分之一持平,三分之一虧空,100多億元投入到污水等設施建設的困難很大。此外,污水污泥如果自身沒有收費能力,單靠政府投資,吸引社會資本就非常困難。
而一家從事污泥處置業務的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公司占據所在地污水處理的大頭,污泥處置更像是為了“完成市政府交給的任務”。他表示,盡管政府也給予了一定補貼,但這本身并不是一塊盈利的業務。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同斌表示,國際上污水和污泥的投資比例在1:0.4~0.6,但國內還沒開征污泥處置費,污水處理費中不包括污泥處置費,政府只委托污水廠處置水,并未支付污泥處置費。
曹燕進表示,目前污泥的收費機制包含兩個費,一個是污水處理費,一個是污泥處理處置服務費。污水處理費要通過聽證、政府審批,而污泥運營服務費則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所應支付的費用,是通過市場競爭的機制選擇成本最優、服務水平高的運營企業來承擔污泥處理處置的運營服務。
“如果前者不能滿足運營服務費的需求,政府就要兜底。”曹燕進表示,政府如何補貼是其正在會同財政部門、發改委共同研究的問題。
此外,政府對于公共設施、節能技術領域的企業在所得稅方面原本實行第一年到底三年免征、第四到第六年減半征收,但各地在執行優惠政策,包括用地、用電、資源能源回收等方面有不少問題。
系統性難題
在發改委一名官員看來,之所以政策難以細化、政策力度難以確定,也和目前污泥處置技術路線不統一有關。“各類技術都有,現在很難形成統一觀點。五六百、一兩百的成本都有,現在只能先通過實踐項目,定型技術路線,有利于配套政策制定。”
目前的污泥處置方式主要包括填埋、焚燒、土地利用幾種。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認為,對于污泥的利用,從國外歷程來看,國內關鍵卡在土地利用。“沒有相應法律標準,也沒有放開,這樣一來,只能做填埋和焚燒,那么相對出現問題會比較多。”他認為,在污泥土地利用的標準和風險評估方面,下一步將會加大力度。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曾表示,統計水平上發現,最發達的國家搞污泥農用,次發達的國家搞污泥焚燒,欠發達的國家搞填埋,貧窮的國家亂扔亂倒。他認為,科學的農用才是污泥較為積極、高級的處置方式。但是,有關的標準規范、細節研究目前仍然不到位。
而除了技術路線難以選定外,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總院第二設計院總工程師闞薇莉認為,污泥處置的主體工藝選好后,附屬工藝的設計仍需要做大量工作。“國內的污泥含沙量、黏度高,在適應性、參數方面很難把握,成熟的技術路線和設備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例如一些高濃度的厭氧消化、泥水交換很難選到設備。”
一名東部地區市政部門的工程師也表示,在污泥工藝工程推進、產業化的過程中,監督管理缺位,且存在較多低價中標的現象,造成了項目實施滯后,一些項目建成后的運行管理也形成了隱患。“經得起考驗的示范性工程很少,一年兩年下來,系統處理能力衰減度相當厲害。”
不少業內人士還指出,污泥的處理處置更面臨著跨行業協作的難題。
闞薇莉表示,污泥去向需要很多部門協調,相關部門很難統一,各自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來要求。“很多項目無法從規劃層面上落地,選址很難做,干化、焚燒很難落地推進,規劃里沒有像污水處理廠一樣給你位置。”
曹燕進表示,污泥處理處置跨行業特點特別突出,需要燃氣、建材、肥料、電力、園林等各部門的協作。例如沼氣提純加氣站就需要燃氣部門協同,而在現實情況中,很多項目在招標時就不允許合作。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上海5月21日電